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网站!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成功举办2025“融教”讲坛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为落实“总师育人文化”,打造内涵丰富、营养十足的育人生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科交叉和总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基于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融域”讲堂,成功举办了特色品牌活动——“融教”讲坛暨柔性生物电子技术名师系列讲座(第25-30期)。

该系列活动自2025年9月23日-10月28日持续进行,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的六位青年专家学者,围绕柔性生物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和应用成果进行线上分享。来自我校航海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民航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同学们积极参加了该系列活动,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于严淏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从材料角度出发,首先,指出柔性电子封装大形变与水氧阻隔、器件集成、材料复合的多维度挑战。进而,提出一类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基可拉伸封装基底,通过表面黏塑效应解决大变形和超高水氧阻隔矛盾,通过选区软硬和界面粘附设计,解决形变与器件集成及材料复合之间的矛盾。最后,基于该基底材料提出了界面复合策略,解决无机材料复合导致的高分子熵弹性下降问题。

姚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围绕柔性生物传感器与诊疗应用,聚焦柔性生物电子器件中“功能集成”这一核心问题,重点介绍了复杂功能界面调控共融传感、多场耦合协同干预治疗、柔性体系下传感/干预反馈关联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物化传感、损伤修复、神经调控、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应用示范。

蔚鹏飞东南大学教授,围绕脑机接口与类脑智能技术,首先介绍了基于AI对小鼠动作行为的智能化分析,随后重点分享团队在时域干涉电刺激调控的核心进展,包括个体化脑图谱的建模方法、无创深部刺激的靶点定位与优化策略、新型闭环调控系统的开发,以及动物实验及临床转化中的应用挑战与前景。

孙文熙大连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重点介绍一种新型材料,即半导体水凝胶材料,填补了传统水凝胶材料无法实现高性能电子电路的空白。这种材料能够兼具有机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以及传统水凝胶的机械、生物界面特性,进一步扩展水凝胶的应用范围。利用半导体水凝胶可以构筑丰富的逻辑电路。通过构筑的反向放大器进行信号采集,使微弱生物信号在引入噪声之前被放大,能够显著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为电生理采集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唐瀚川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在本次报告中,讨论了声学超凝胶的设计理论、制造和生物医学工程应用。例如为了监测肌腱等体内组织断裂修复情况,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声学超凝胶传感器。通过在猪体内进行为期30天的植入实验,成功监测到了肌腱拉伸、呼吸、心跳及伤口愈合等过程,验证了该器件的长期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性。此外,通过将生长因子加载于超凝胶传感器中,实现了不同愈合速度下的伤口动态监测,展示出其在康复评估、药效评价、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

梁丰研海南大学副教授,围绕植入式脑机接口与“脑-髓-机接口”,首先介绍了植入式脑机接口绕过了传统的神经肌肉通路,为那些因脊髓损伤、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疾病导致运动功能丧失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次介绍了植入式脑脊髓接口,重点阐述了在脊髓损伤的“断点”处搭建“信息桥梁”,将解码的大脑指令转化为电刺激,直接激活患者自身的下肢肌肉,让瘫痪者重新站立和行走。这两项技术正从科幻走向现实,为无数患者重塑生命尊严。

本次活动开展之后,学生们反响热烈,听取讲座活动后纷纷录了感受视频。来自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的齐翔宇同学表示:“这次系列讲座让我对柔性生物电子技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与我所学专业高度相关,也能够深入融合交叉,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在课堂结束后,结合系列讲座中各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实验室,亲身接触了解了一个柔性生物电子器件从设计、选材、制造、测试到应用的全流程,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融入实践,开展了深度思考。

研究院将进一步利用“融域”讲堂平台,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院交流,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不断跨域培养新型交叉学科人才,积极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陈骅臻、吉博文 审核:徐晓峰)





下一篇: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共推无人系统技术创新发展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王君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