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基于我院“融域”讲堂,成功举办了特色品牌活动——“融教”讲坛暨柔性生物电子技术名师系列讲座第19-24期。
该系列活动自2024年9月23日至10月28日持续进行,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的六位青年专家学者,围绕柔性生物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线上分享。来自我校材料学院、航空学院、航天学院、机电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自动化学院、航海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生命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同学们参与了该活动。此外,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们也在线参与了研讨交流。
清华大学王禾翎副研究员介绍了一种基于电磁力驱动的形状可编程柔性表面,通过多个可独立控制的端口电压产生分布电流,在磁场中驱动柔性表面发生显著变形。同时阐释了发展固体力学理论模型建立目标形状到端口电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同一柔性表面快速编程复刻目标时变形状。最后指出了该形状可编程技术有望应用于超表面、超材料、柔性变体机器人等。
清华大学汪鸿章特别研究员讲述了液态金属相变智能弹性体与软体机器人的研究,指出室温液态金属作为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点介绍了液态金属弹性体材料的多刺激触发相变行为,探讨了如何通过性能调控来拓展其在智能传感、软体机器人、能源存储等领域的应用。
西北工业大学杨海涛教授介绍了智能柔性电子如何用于多功能软体机器人,指出了在驱动、传感、保护、能源、通讯和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技术为软体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功能系统。报告围绕柔性电子学的发展,综述了近年来软体机器人在多功能性方面的进展,最后提出了软体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东南大学吴俊教授分析了柔性集成器件与智能系统,以期实现柔性传感器件的性能优化、多模态及多功能智能集成、人机共融系统案例化应用。其中深入探讨说明了智能人机交互界面技术要克服人体神经信号与器件电气信号差异,最后指出需要推动制造新一代自主智能AI终端,建立未来人机协作应用示范。
清华大学戴小川助理教授首先解释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定义及基础知识、当前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接着分析了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案例、存在的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等,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海南大学殷明教授说明了结合现代微电子技术,使用高端集成芯片制程设计制作的专用高通量脑机接口“片上系统”(SoC)成为必然趋势。首先结合了自身在脑机接口芯片设计方面的经验,以自主研发的高通量神经采集调控芯片为出发点,介绍了在自主产权的新一代脑机接口高通量、高采样率、低功耗、小型化、高集成度神经信号采集和调控一体化芯片研发方面的工作。
本次活动旨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激发我校学生对柔性生物电子技术的兴趣与关注。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响热烈,收获良多。来自航空航天大类的钱百川同学表示:“这次讲座让我对形状可编程柔性表面和液态金属相变智能弹性体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柔性电子在多功能软体机器人的前沿应用给了我很大启发,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信息大类的庄志诚同学说:“老师讲解了智能柔性电子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和赛博格技术中的应用,作为一名大一新生,虽然专业知识有限,但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知识,受益匪浅。”来自机电学院的路毅铭同学分享道:“这些报告让我深入了解了柔性集成器件及智能系统在神经电极和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激发了我将这些技术与未来科研相结合的兴趣。”
研究院将进一步利用“融域”讲堂平台,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院交流,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积极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张梓墨、吉博文 审核: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