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省级复赛获奖名单公布。经过省赛网评、金奖争夺赛、冠军争夺赛的激烈角逐,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学子在产业命题赛道斩获2项金奖、2项银奖(全校产业命题赛道金奖28项、银奖35项)。金奖项目分别为“群鹰智瞳——低成本集群无人机目标智能自主感知系统”和“黯空慧眼——高空无人机跨场景自主感知一体化系统”,银奖项目分别为“辅助决策——无人装备体系任务可靠性评估技术”和“慧通八方——AI大模型驱动的车路协同系统解决方案”。
金奖项目:群鹰智瞳——低成本集群无人机目标智能自主感知系统
项目成员:郑育行、张博远、刘斌鸿、邵维瑜、叶铠校、曹浩济、薛尚捷、赵一星、高萌靖
指导教师:杨韬、符文星、张通、陈康、路洁
项目介绍:针对集群无人机智能自主感知过程中存在的自主任务规划能力弱、目标关联匹配与任务分配能力弱、面对高动态目标时的协同定位能力弱等问题,研究团队以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低成本复合翼无人机为平台,设计出一种面向集群场景的模块化目标智能自主感知系统,为无人机集群提供最强大脑和最亮眼睛,实现人员负荷低、集群飞的稳、目标分得清、目标看得准的应用需求,从而打通了该款无人机平台面向集群大规模复杂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金奖项目:黯空慧眼——高空无人机跨场景自主感知一体化系统
项目成员:薛尚捷、徐金海、宋骏豪、王旭辉、王旭升、闫艺、赵嘉田、郑育行、刘冬、张凡、陶承阳、董立恒、王健康、李化锋
指导教师:许悦雷、王璇、张兆祥、王铉彬
项目简介:面对GNSS信号易受干扰或拒止的战场环境,高空自主定位与目标探测团队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了基于多模态视觉与惯导信息融合的高精度自主定位与目标检测系统。该系统融合图像、红外、IMU等多源数据,在无GNSS条件下实现精准定位与稳定探测,显著提升了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感知与认知能力。该技术已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完成实地验证,具备良好的鲁棒性与工程应用价值,未来将在智能侦察、边境巡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我国无人作战体系智能化升级。

银奖项目:辅助决策——无人装备体系任务可靠性评估技术
项目成员:张雨露、张罗庚、尹斯源、袁佳迪、马梓瑞、刘斯洋、樊柯德、胡人杰、杨金玲
指导教师:陈志伟、唐矗、王晓田、昌敏、白俊强
项目简介:面向军事装备体系与无人飞行器协同打击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针对节点异质性、时间约束性、结构灵活性、任务动态性等体系特征,考虑到信息传输中断、拓扑结构崩溃、任务网络瘫痪等扰动对决策的影响,解决高动态强扰动下智能无人装备体系任务可靠性评估与韧性调控问题,从而辅助指挥官决策并为体系可靠性设计提供指导。

银奖项目:慧通八方——AI大模型驱动的车路协同系统解决方案
项目成员:余晨阳、王亦晨、谭浩声、徐诗颖、刘一童、孙培哲、钟佳诚
指导教师:沈钧戈、毛昭勇、王伟
项目简介:聚焦高速公路场景,通过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技术,打造智慧高速监测分析平台,核心功能包括:交通事件感知,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全天候检测道路拥堵、车辆异常停车、逆行等40余种交通异常及违法事件;交通信息采集,实时采集车流量、车道平均速度、车头时距等交通数据,支持按方向、车道、车型统计,为交通规划和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系统管理,可呈现事件总量、类型分布、趋势等信息,支持交通事件及信息查询,支持事件录像回放和数据统计生成报表。

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研究院学子追求卓越、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时代风采,彰显了研究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效。研究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完善双创育人模式,锤炼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培养“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总师型”人才强基赋能。
(文:杜博 审核: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