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1日,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17名师生在党委副书记徐晓峰带领下,赴延安开展为期两天的“延安履迹砺初心,总师文化启远航”——“总师型”人才红色实践育人行动,于革命圣地追寻红色足迹,在历史回响中淬炼初心,让总师育人文化与延安精神同频共振。
6月30日,实践队举行庄重的开班仪式。老师介绍当地革命历史,并就“三个一”红色实践教育的总体安排、实施方案与具体要求进行详解;随后举行实践队授旗仪式,2024级博士研究生刘斌鸿代表接旗,鲜红的旗帜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正式拉开实践序幕。
实践队首站登临宝塔山,“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在心中激荡。同学们沿山路攀登,于塔顶俯瞰延安全貌,革命圣地的沧桑巨变与历史厚重交织,让大家深切体会到“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更坚定了以延安精神滋养“总师型”人才底色的决心。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饱经沧桑的文物、珍贵的历史照片,串联起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从清涧起义的星火到长征落脚陕北,从西安事变的时局转换到抗战烽火中的坚守,讲解员的讲述让延安精神从文字变为可触可感的力量,深植于师生心中。

来到王家坪军委礼堂,木梁穹顶下,“庆祝抗日胜利”的横幅仍震人心魄。先辈们曾在此围坐谋划、呐喊誓师,朴素陈设里藏着“以智御敌”的热血。同学们静坐凝视,从礼堂旧痕里触到 “陋室藏锋”的担当——当年先辈围坐定抗战方略,如今总师攻关铸护国重器,同是在方寸间凝智破局,以坚守托举国之底气 。

6月30日傍晚,在会议室中,主题研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撰写入党申请书开始》如期开展。老师细致讲解入党规范、党员义务与先锋作用,同学们深受启发。研讨后,集体诵读《纪念白求恩》、学唱《保卫黄河》,铿锵的文字与激昂的歌声,让“纯粹初心”与“报国情怀”在心中愈发清晰。
7月1日清晨,实践队来到凤凰山旧址,斑驳墙壁与陈旧家具诉说着党中央初到延安的艰辛。在毛泽东旧居,《实践论》《矛盾论》的诞生故事,让同学们读懂“实事求是”的力量;红军总参谋部旧址里,简陋的作战地图与通讯设备,彰显着先辈“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智慧。

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熠熠生辉。同学们在文物与史料中重温抗大历程,学唱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时,战火中求知的坚定信念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面对艰难环境时的学习热忱与理想坚守。



走进枣园旧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毛泽东旧居前的枣树、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室的“三三制”故事,让“群众路线”、“包容协作”的理念深植于实践队员的心中。随后,实践队走进剧场观看《延安保育院》。剧中左权与女儿“迟到的爸爸”情节,让屏幕浮现的遗书“北北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直击心灵。灯光落幕时,不少师生眼眶湿润——从马背摇篮到无人系统,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把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的初心。

深入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场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庄重醒目,讲解员解读七大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历程。现场教学中,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白求恩“毫不利己”的纯粹,让同学们对“总师型”人才的“为民底色”有了更深理解。


两天的实践如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从革命旧址的历史触摸到专题教学的思想启迪,从红色经典的集体共鸣到初心使命的自我叩问,师生们将延安精神与总师文化紧密相连。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转化为攻关无人系统技术的动力;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科技报国”的总师使命,在强国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实践感悟
2024级硕士生李文丽
站在延安这片红色土地上,我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炽热。两天的实践研学,让我在王家坪、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间穿行,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窑洞中不灭的灯火、斑驳的历史文物、伟人们运筹帷幄的足迹,无不诉说着坚定信念与艰苦奋斗的力量。延安保育院的舞台剧更让我动容,革命先辈用生命守护未来的信念深深震撼了我。延安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的召唤。作为积极分子,我将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在奋斗中绽放光芒。
2024级博士生李子涵
此次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研学实践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升华之旅。我们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式学习和现场聆听,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真切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在凤凰山旧址、枣园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我们近距离地走进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简陋的窑洞、斑驳的墙壁,却孕育出无数影响中国命运的伟大决策。特别是在杨家岭听取关于张思德精神与白求恩精神的讲解,让我深受震撼。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彰显着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延安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2024级硕士生任雨莹
在革命纪念馆中,每一件文物都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枣园的梨树下,我们伴随着讲解,触摸到了那些泛黄照片背后的炽热情怀。在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中,我们看到了那些为保护革命后代而献出生命的普通保育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白求恩跨越国界的大爱也让我懂得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
青春奋进正当时,我们生活在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就的美丽新时代,更应该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延安精神的意义,正在于让我们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依然保持那份为理想而沸腾的热血与纯粹,心怀理想,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文:孙超杰 审核:徐晓峰)